这个在抖音里科普骨科知识的网红医生是温州人

2021-07-18 11:14 掌上温州客户端 阅读数:121933

7月17日,首届育英单/双通道脊柱内镜论坛暨协和-首钢UBE全国行温州站举行,来自国内骨科著名专家及学者齐聚一堂,就目前脊柱微创领域的热门话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温州都市报2021年7月19日8版报道版面图

本次论坛有一位特殊的嘉宾,他叫余可谊,是中国最高医学殿堂——北京协和医院的骨科副主任医师和教授,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在会议间隙,记者对余可谊教授进行了专访。

他是中国最高医学殿堂的骨科专家

虽然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但是余可谊的口音丝毫感觉不到京味儿,反而有一股让人很亲切的温州口音。

余可谊是永嘉瓯北人,他的求学工作之路在我们看来很顺水顺舟。1991年考上了当时大名鼎鼎的温州中学“农村班”,之后大学很顺利地考进了当时的浙江医科大学(后来并入浙江大学),大学毕业后,去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就顺理成章地留在了北京,成了一名骨科医生。

经过20年的拼搏,今年44岁的余可谊医生已经是国内脊柱外科的专家,主攻微创脊柱外科手术、脊柱侧弯的保守和手术治疗,擅长脊柱侧弯、脊柱后凸、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颈椎病等脊柱疾病治疗,注重预防、保守、手术和康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曾在美国接受系统的脊柱侧弯治疗培训,近10年来致力于开展脊柱微创手术,包括各种脊柱内镜手术、通道辅助微创手术(OLIF、MIS-TLIF)等。

他是新媒体科普达人,粉丝数百万

记者留意到余可谊教授,是一年前偶然在抖音里刷到他的科普小视频。

余可谊笑着说,他进入公众视野,是因为身上贴着“互联网医疗弄潮儿”的标签,以及率先提出运用新媒体塑造医生品牌的价值观。

一百年前,协和医院引领了中国现代医学。一百年后,他以协和新青年的身份,希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递出他们更多的价值观,以此来推动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余可谊对医生品牌的塑造,也就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20年前互联网刚刚开始流行时,一批医疗界IT发烧友开始尝试通过开设个人网页和论坛来增强医患沟通。这些医生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患者的青睐。”

从2007年搭建科室网站,到2008年开设个人网页,再到如今开通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账号,在这个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时代,余可谊通过不断尝试,看到了更好连接医生与病人的可能,他不断通过互联网平台塑造自己的医生品牌。

很快,他发现通过互联网进行医疗科普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他又组建宣传团队,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用短视频宣传日常保健。“如何缓解颈肩酸痛的方法”“米字操治疗颈椎病”等小视频,都很受大家欢迎。余可谊说,由于工作太忙,没时间进行全盘运营,他主要负责内容输出,其他后期主要还是靠团队。

现在在“骨科余可谊”的抖音号里,截至7月17日,他一共发布了1236条抖音视频,粉丝量已经达到82.3万,获点赞数达237.5万;在小红书“骨科余可谊”账号里,粉丝量也逼近16万。

作为一名协和医院的医生,余可谊关注的并非仅仅是个人品牌。他还多次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力量传播新青年医生的价值观,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过去几年间,他在新媒体平台中发起了“随手拍虚假医疗广告的倡议”、“志愿为艾滋病患者做手术的承诺”以及“医疗暴力零容忍的倡议”等众多活动,不断为净化医疗环境、提升医生形象发声。

外科手术就像创作一件艺术品

为了给工作减压,余可谊还抽空去踢足球、打篮球、弹吉他、旅游等,兴趣爱好多了,对其中的认识也有更深一层的感受和领悟。

在余可谊看来,每一台手术都是外科医生的再创作,就好比音乐家演奏音乐,手术学上的图谱就是他们的“乐谱”。就像每一位小提琴手演奏的莫扎特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位外科医生也都有自己的“旋律”和“节奏感”。

音乐表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质的艺术活动。为了保留音乐,一种是通过表演家的口传身授,将音乐流传下去;另一种是通过记谱将音乐变为某种乐谱保存下来,供后人演奏。外科手术也很类似,主要的步骤存在于手术学中,而细节则存在于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

而外科手术经验的积累,和演奏一样,也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过程,从刚开始的生疏,到后来的了然于胸,闭着眼睛也能演奏,期间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交流、实操,最后能把一台手术做成一件“艺术品”,需要的就是付出。

余可谊说,在英语中,手术室被称之为Operating Room,在英式英语中则被称为Operating theatre。Operating theatre这种叫法更能体现外科艺术的神韵,使得外科手术更具有某种仪式感。外科医生每天来到手术室之后,都需要深吸一口气,思索今天的“表演”如何超越以往的自己。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外科医生保持恒久的激情。就像一位话剧演员站在剧场的中央,即使他演过一千遍的哈姆雷特,他仍然期待这一次的表演会给观众带来新的感觉。

他的弟弟也是骨科医生

余可谊在温州还有个弟弟,叫余可和,也是一位医生,现在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的主任医师。家族里有两个骨科方面的专家,平时兄弟俩交流少不了业务探讨。

当被问及平时对弟弟的业务有没有做提点或者提供指导意见?余可谊笑着说,现在骨科的领域都细分了,他研究的脊柱外科和弟弟从事的创伤外科交集得也不是很多,现在温医大附二院的骨科在国内的地位已经不容小觑,很多技术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尤其是骨科微创技术,更加走在国内前列,现在唯一能和弟弟交流的可能就是一些自己在北京协和医院积累的经验了。

虽然现在工作重心在北京,但是余可谊对家乡的感情很深,每年还是会抽空回几趟温州,除了工作,更重要的还是看望家人。要说小遗憾,他平时在家也有教两个儿子说温州话,无奈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温州话学得不是很好,只会最简单的沟通。

温都记者 王春霞

编辑 王   瓅

责编 占昭昭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