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非遗线上推广第⑳期

2021-07-01 09:46  阅读数:27068


6月12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化遗产保护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文旅消费,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题活动暨瓯越非遗线上推广月活动于6月12日启动。活动期间,本专栏将推出30期系列报道,每期呈现三个温州非遗项目,让大家可观、可赏、可购(文末有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温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目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5项,人类非遗与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均居全国设区市前五。省级非遗项目145项,市级非遗项目779项(保护单位966个)。2017年以来,温州市级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连续4年在全省名列第一。




汤和信俗

宁村七月十五汤和节是温州地区最具规模的民俗文化节日,也是我国古老的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的个案。

明初,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受倭寇骚扰。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汤和前去部署防务。《明史•汤和传》载:“倭寇海上,帝患之……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 瓯江口南岸筑有宁村所。

汤和节的神像巡游遍及龙湾区永嘉场的“上横路”和“下横路”的40多个村庄,行程25公里。最后到达南郊倭难捐躯将士的英烈陵园,举行“祭祖”。这个隆重又悲壮的仪式,一直延续400多年。

“七月十五汤和节”以突出的思想性区别于其它庙会。“七月半鬼节”在这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超度野鬼孤魂”和祭祖,而是对民族英雄汤和及在倭难中牺牲的祖辈的缅怀与悼念,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芒。是龙湾东片全体人民对抗倭英烈与死难同胞的一次自觉的群体性“公祭”。

2007年6月,“七月十五汤和节”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6月,“汤和信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平阳牛筋琴制作技艺


牛筋琴,又称唱词琴,誉称天下第一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

清光绪年间(1885—1890),平阳著名鼓词艺人陈昌牌在弹棉花师傅弹棉弓的牛筋弦所敲弹出“当、当”声音的启发下,苦心钻研,终于用牛筋弦作琴弦研制出五弦牛筋琴。

牛筋琴问世后获得全面推广和利用,鼓词艺人不断提高和完善牛筋琴艺术表现形式,从五弦增加到七弦,又增至十三弦、十六弦。现所使用的牛筋琴为扁长方形,琴长62厘米、宽32厘米、厚3.8厘米。

2007年6月,“平阳牛筋琴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许大同制笔


许大同毛笔基本继承祖辈的传统工艺,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的方式,做工精致,书写流畅,硬软适中,主要以中或小楷字为主。第三代传人开发了“子须明毫(由鼠须和婴儿胎发合成)”、“由中之发(由黄鼠狼尾和胎发合成)”、“逍遥峰”书写楷书的代表。

选用国内的动物毛发,主要以黄鼠狼尾、野兔毛、山羊毛等作为材料。选料、梳绒、过水盆、脱脂、笔样绞匀、齐峰、结笔头、择笔、扎笔整理,用胶把笔毛固定在笔杆上等30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

2008年12月,“许大同制笔技艺”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电话:13906674386
地址:温州市区解放街252号


扫码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温州非遗           温州文旅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