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非遗线上推广第⑲期

2021-06-29 15:35  阅读数:26372

6月12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化遗产保护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文旅消费,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题活动暨瓯越非遗线上推广月活动于6月12日启动。活动期间,本专栏将推出30期系列报道,每期呈现三个温州非遗项目,让大家可观、可赏、可购(文末有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温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目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5项,人类非遗与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均居全国设区市前五。省级非遗项目145项,市级非遗项目779项(保护单位966个)。2017年以来,温州市级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连续4年在全省名列第一。


泽雅屏纸制作技艺 

造纸术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瓯海泽雅镇,仍有十几个村落沿用古法造纸生产屏纸。

唐代,温州的泽雅、瞿溪一带就有生产蠲纸的记载。瓯海区南白塔1965年出土的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用纸残页,即为温州蠲纸。据《万历温州府志》载,北宋时温州蠲纸年贡500张。明朝初期,瓯海瞿溪开设造纸局。

水竹是制造屏纸的主要原料,制作主要设施有水碓、腌塘、纸槽等。漫山遍野的水竹为泽雅屏纸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农民们就地取材,将竹叶除去,再斩成一米长短的水竹条,扎成捆,这道工序称为斩竹。将水竹放进水碓坑里捣成黄色的纸绒,旁边要有人不断地分翻。这是既枯燥、辛苦又危险的一道工序,需要耐心和细心,这道工序称为捣刷,大约需用一个小时。将纸绒溶进水里,搅拌均匀。用极细又密的竹丝编成的帘,在浆池中轻轻一荡,滤掉水便剩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以后就是一张纸了。纸张的厚薄完全取决于造纸的师傅的控制水平,轻荡则薄,重捞则厚。为了得到一张薄纸,古人总结出了“柔轻拍浪”、“持帘迎浪而上”、“抄浆着帘的一瞬间震动纸帘”三要素。这道工序称为捞纸。将纸帘提到旁边的纸坯上一覆,纸膜迭在原来的纸坯上了,几千张纸膜迭在一起,像堵墙,垂直整齐,然后再用绞机榨掉水分,这道工序称为压纸。然后再经过分纸、晒干等就成了屏纸。泽雅屏纸生产有20多道工序,其中的一些流程比《天工开物》所记载的更原始,是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存价值。

2007年6月,泽雅屏纸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泽雅屏纸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歌(温州撞歌) 

明代永嘉人(今鹿城)姜准在《岐海琐谈》一书中写到:每逢元宵节,儿童结伙踏歌,一唱百应,遇别伙歌者,与之较胜,谓曰“撞歌”。

温州地区的撞歌以龙湾、瓯海、乐清片区最具代表,大部分为问答式山歌,多是为即兴演唱,可在任何场合中唱,一般为两人或数人,一问一答,问答一般为(七言)四句,故歌手亦称“四句斗歌”、“四句对答”,内容和劳动生活紧密结合,颂扬好事物,或嘲笑鞭挞社会丑恶现象,或阐明某种事理,或总结生活经验,更折射时代变迁,史海钩沉,唤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和深思。

2009年,山歌(温州撞歌)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嘉麦饼 

麦饼作为永嘉的特色风味小吃,名声远播。这是因为在于它的“三到位”:一是料到,选用优质的本地产麦粉使得麦饼口感细腻。在馅的选择上,有萝卜丝、梅菜干、咸菜、苦菜、鲜肉、炊虾等。二是技到,麦饼注重卖相,其外观是圆圆的,还要做到两面厚薄均匀,馅到饼边。三是火到,一般置柴火于锅灶洞两边用小火烤,确保火力大小适宜。

经过烘焙的楠溪麦饼外表金黄润亮,闻之油香沁鼻,尝一尝,既松又脆,口齿留香。

2013年,永嘉麦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电话:18867701008
地址:永嘉上塘镇望江北路33号 小五农家麦饼
扫码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微信图片_20210615150847.png
温州非遗           温州文旅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