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化遗产保护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文旅消费,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题活动暨瓯越非遗线上推广月活动于6月12日启动。活动期间,本专栏将推出30期系列报道,每期呈现三个温州非遗项目,让大家可观、可赏、可购(文末有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温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目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5项,人类非遗与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均居全国设区市前五。省级非遗项目145项,市级非遗项目779项(保护单位966个)。2017年以来,温州市级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连续4年在全省名列第一。
妈祖,原名林默,是福建莆田人,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出生。平时专心礼佛,救难助困。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因救助海难辞世。(一说登石羽化成仙)人们纪念她,建庙奉祀,尊为“妈祖”、“娘妈”。 自宋至清,历代曾36次为她褒封,直至“天妃”、“天后”,成为我国沿海居民极为信仰的“海上平安保护神”。其后,妈祖信仰随着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传到世界各地,妈祖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海运女神。据统计,目前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妈祖分灵庙5000多座,信徒近2亿人。
“妈祖信俗”的主要特征有:一是传承年代长。妈祖信仰肇始于宋朝的福建,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洞头也有 300多年的历史。二是影响地域广。在中国沿海地区拥有众多的信众,不仅从福建传播到台湾,并且随着华人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联系世界华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三是活动内容多。以妈祖信仰为核心,形成了以宫庙建筑、雕刻、文献等有形文化和神话、传说、故事、祭典、民俗、艺术等无形文化为基本内容的民间文化。
2009年7月,“妈祖信俗”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洞头妈祖祭典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是浙江省的“南拳之乡”。温州南拳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传统武术拳种中独树一帜。温州地域自古以来习武之风颇盛,民间拳派林立,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江湖”。明朝嘉靖年间何良臣著《阵记》与万历年间《岐海琐谈》一书记载此拳。温州南拳具有“一宗、二系、三流派,四源、五功、六器械”之说。“一宗”指的是少林拳宗,无论是拳派流派,万法不离其宗。“二系”指的是南拳流传体系,一是沿海,二是山区。“三流派”是说南拳徒手、器械、功力的流传。“四源”即瓯江、楠溪江、飞云江、鳌江等发源之地。“五功”,是指南拳运用的搭马、打马拳、拌拳、拌棒、排打等五大练功方法。“六器械”指的便是刀、剑、棍、锏、棒、板凳等六种富有南拳独特风格的器械。
温州南拳作为浙南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是温州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并广为流传的运动健身娱乐项目。它既有着民族性、地域性和娱乐性特点,又具有技艺性、教育性和健身性作用。
2012年6月,温州南拳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嘉县国家级景区楠溪江,水质优良,清甜可口,雨热同期的气候环境也适宜糯米种植。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永嘉能够烧制出品质优良的白酒。永嘉白酒烧制一般在春夏之时的晴天,将采用本地晚糯米和水井里的地下水或山泉水酿制的黄酒倒入蒸馏器中,经加热,蒸馏出的液体通过连接在锅上的皮管流出,便为农家白酒,具有无色澈明,芳香纯正,甘洌醇厚,后劲悠长等特点,俗称为人家酒或人家烧。
2014年,永嘉白酒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