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化遗产保护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文旅消费,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题活动暨瓯越非遗线上推广月活动于6月12日启动。活动期间,本专栏将推出30期系列报道,每期呈现三个温州非遗项目,让大家可观、可赏、可购(文末有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温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目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5项,人类非遗与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均居全国设区市前五。省级非遗项目145项,市级非遗项目779项(保护单位966个)。2017年以来,温州市级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连续4年在全省名列第一。
泰顺县仕阳镇朝阳村有一条大溪,横架溪流的仕水碇步,全长144米,共233齿,为国内跨度最长的碇步,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碇步龙是当地的一种舞龙项目,因在碇步上表演而得名。据仕阳镇朝阳村林氏族谱记载,清嘉庆三年(1798年),林氏裔孙首创碇步龙进行表演,以庆林氏宗祠落成大典。之后每年的正月至二月都要组队到碇步舞龙,逐渐成为当地的风俗习惯。
碇步龙分龙头、龙尾各一节,中间七节龙身,共九节。龙身用五丈九尺的整幅白布首尾相连,两边缝上带齿的红布作为鳞甲。每段内置蜡烛或手电筒,为方便把持,下设长柄,型似“T”状。舞蹈时,由九个人各持一段,称为“龙脚”,另有一人持圆灯(龙珠)。
2009年7月,“碇步龙”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碇步龙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夹纻漆器,又称夹纻胎漆器,以泥胎加层层纻麻、生漆,候漆干凝固后取泥胎而成,因去泥胎后变成中空,故又称“脱胎”或“脱空像”。起源于光绪初期。夹纻漆器质地坚固轻巧,经久不蛀、不变形、不开裂,造型别致,柔和逼真,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耐久不褪,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享誉国内外。
2009年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入选项目。
“白象香糕”当地人称“板糕”,是白象镇“公记”、“公久”两家南货糕饼店的特产,畅销全国大陆各地和港澳地区。“公记”南货店开设于清末,属股份制商店,由章志卿、王挺石、黄南钦、黄朝希等人发起组建,合股经营,聘王宏昌为糕饼师傅。王宏昌潜心多年钻研,创立“白象香糕”手工制作技艺,定名为“公记”牌香糕。白象香糕选用上乘纯糯米,台湾“太古白”白糖(今用精制棉白糖)配以五仁、上等黑芝麻、桔饼、饴糖、桂花、蜂蜜、微量加碘食盐等原料(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和各种防腐剂)用手工制作而成,香糕每小包内装五块,每块长5公分,宽3公分,高2公分。10包成为大盒,净重600克。
2008年,白象香糕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温州市级非遗名录。
▼▼▼
7.0 hi:/微tGzrXSJnK9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