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至6月3日,龙港承办除CBA职业篮球联赛以外我国水平最高的篮球赛事——2021年浙江省男子篮球超级联赛。作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撤镇设市”后的龙港名声更加响亮,而通过举办众多高水平篮球赛事,以及组建实力强劲的温州盛博篮球队,龙港在我省篮球界的地位逐渐达到巅峰。
辉煌的背后总有一群人在默默努力。龙港篮球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当地篮球“教父”陈光银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自掏腰包举办各种篮球赛事以及组队参加各种篮球比赛。
温州盛博篮球队(白衣)在比赛中
比赛无缘四强,投入达到百万
6月1日,2021男篮浙超联赛举行八进四淘汰赛。最终,小组赛三战全胜的温州盛博篮球队,以79:92不敌萧山鼎凯队,无缘四强。6月3日排位赛,温州盛博队94:99负于安吉农商银行队,最终在本次联赛中名列第八。
温州盛博篮球队引进高水平选手
陈光银说,“我们的目标当然是四强,不过各队实力都很强,输赢很正常。”本届联赛温州盛博一口气引进前CUBA北京大学主力球员刘鸿博、CUBA山东农业大学主力中锋齐城以及前CBA八一队前锋张祖铭3名实力球星,加上温州本土最高水准的篮球选手,球队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但是与部分资本雄厚的老牌劲旅还有一定差距。
“承办赛事、邀请球员、组队参赛,以及各种费用支出,整个投入要100多万元。”陈光银介绍,除了体育部门的补助外,很大一部分经费要自己的公司垫付。
据悉,男篮浙超联赛经过三届运作,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度很高的民间篮球赛事,本届联赛除CBA现役球员外,国内其他顶尖选手几乎全部加盟各个球队。这是浙超联赛第一次将比赛放在基层县市举办,15支球队200多名高水平运动员参赛,是龙港近年来承办的参赛队伍较多、规模较大的篮球赛事之一。
今年3月,长三角篮球对抗赛也在龙港举行,多支CBA青年队及大学篮球队参赛,最终温州盛博队夺得冠军。此前,可容纳3600人、能承办国际级赛事的龙港体育馆,每年都会上演一系列“篮球盛宴”。
温州盛博篮球队来自龙港,由陈光银的温州盛博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尽管该公司成立只有3年多,但陈光银在龙港篮球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参与时间已经长达30多年。他原是2007年成立的龙港镇体育联合会主席,这是我国第一个镇级体育联合会,2019年“撤镇设市”后,他担任龙港市体育联合会执行副主席。
陈光银(中)资料图片
陈光银出生于1966年,今年55岁的他身体健壮,一看就是个“练家子”。陈光银最早练武术和摔跤,1988年曾代表浙江参加第一届全国农运会摔跤比赛,后来一路从选手到教练,又从摔跤教练跨界参与篮球运动,并多次参加全国农运会篮球比赛。
陈光银自称“对篮球爱得疯狂”,“十几岁就爱上篮球,当时我和所有篮球少年一样,被乔丹飞翔在空中的优美动作所吸引,从此就迷上了这项运动。”这也是陈光银之所以愿意出巨资支持篮球事业发展的初心。郑武、刘玉栋、孙军、吴前……陈光银对这些中国篮球巨星如数家珍,“我们都很熟,都是哥们。”
陈光银(右)在2008年第六届全国农运会篮球比赛中
免费大餐好吃,但是能吃多久
不管是浙超联赛,还是长三角篮球对抗赛,甚至浙江稠州男篮来龙港参加中美职业篮球对抗赛,陈光银都免费开放给老百姓。
负责体育馆运营的盛博体育公司总经理洪学勤说,“国青、国奥队都在龙港体育馆打过比赛,不过最热闹的一场还是2019年,浙江稠州男篮在这里和美国西郊野狼队进行的职业篮球对抗赛。”
“当时温籍篮球国手吴前来打比赛,可以说现场3400多人都是来看他的,在他们的眼里,他就是巨星。”洪学勤说,而且这样的球赛,都是不卖门票。
洪学勤介绍,这些高水平比赛的运营费用,大头都是陈光银负担,“这类赛事政府部门给一些补贴,然后通过冠名等形式拉一些赞助,但是自己还是需要支出超过100万的运营费用。”就算是这样,陈光银依然决定不收门票钱。
谈起这件事,陈光银说,“因为喜欢篮球,所以会有意识地去推广这项运动,这么做的目的是让更多人在家门口感受高规格高水平比赛,从而喜欢上篮球。”
然而,持续20多年的公益投入也让陈光银慢慢觉得有压力,他也知道未来更是不可持续。特别是盛博体育公司成立后,作为企业去运营赛事,不可能年年亏钱。如何转型,这是目前陈光银面临的一大难题。
本届篮球联赛资料图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体育产业本身,利润空间本来就不大。温州不少体育企业负责人都是当年的运动员出身,他们经商赚钱具备经济实力后,再投资到自己原先热爱的项目中,很多人都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是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否则对这个产业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记者了解到,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三年改革试点以来,吸引社会投资体育设施建设超5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由62.14亿元增加到96.85亿元,增长55.9%;体育类工商登记主体由1.2万家增加到2.5万家,翻了一倍多。温州体育产业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该业内人士称,如果所有的体育活动都“免费吃”,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没得吃。温州现在市场化运作的运动健身培训、场馆开放出租等体育经营活动早已常态化收费,但唯有赛事运营这块,鲜有成功案例。特别是高水平的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商业赛事,与温州此前的明星演唱会一样,都遭遇到“送票”这样的“地方特色”。因此,像龙港这样的情况必须改变,体育赛事要运用冠名赞助、门票销售、包装策划等手段,遵循体育产业科学发展规律,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温都记者 叶海鹏
温州盛博体育供图
审核 林剑静
监制 陈侄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