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温州这些进口商品进入百姓家,阿拉伯熏香、玛瑙饰品……

2021-04-01 10:19  阅读数:129332

南宋大儒叶适在《开元寺千佛阁记》中,记录了彼时温州的街坊民情:


//    氄衣卉服,交货于市,四民之用日侈矣。  //

氄衣指细软的毛裘,卉服则是絺葛做的衣服。“氄衣卉服”很可能就是异邦服饰。

△瓯海出土的三国瓯窑堆塑谷仓罐,上面的人物高鼻深目,貌似胡人

眼下春节跫音渐近,温州过大年的氛围愈浓,借由行香、分岁酒、走亲戚这些传统春节习俗,本期讲一讲古时温州人吃穿用度的舶来货。

这些器物跨境越洋而来进入寻常百姓家,是温州与海外贸易互通繁盛的投射,更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懈追求幸福生活的淳美愿景。

熏沐拈香争最早
阿拉伯乳香试试看



曾任瑞安知县、平阳《县志》总纂的符章(1853—1929)在其日记中写道,每年大年初一,他都要“五鼓起,熏沐拈香”。原来春节有赶“第一支香”的习俗,俗信首个赶早到庙宇点香的人最为吉利。

于是,初一的庙宇早早都热闹上了,温州全城不仅是百姓,连大小官员都要冠带乘舆、鸣锣开道,赶着去行香拜表。

说到香,不得不提宋代进口香药中的大宗货品——原产于红海沿岸、阿拉伯地区的乳香。

△乳香又称熏陆香,为橄榄科乳香属植物树皮渗出的树脂,可进行萃取加工

乳香堪称宋代家喻户晓的“国民香料”,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熏香、佛事等领域,甚至研究者将宋代的香药贸易,直接称为乳香贸易。

△乳香也算国际产品,古埃及人不惜花费巨资,到遥远的阿拉伯国家收购乳香,由于产量少、运输路线漫长艰辛,乳香最初是论颗贩卖的

相比“与黄金等价”的贵重沉香,乳香在宋时因输入多等原因,价格逐渐平民化。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于阗(古代西域佛教王国)进贡乳香“三万一千余斤,为钱四万四千余贯,乞减价三千贯卖于官库”,这表明,当时宋朝政府以1.3贯(一贯770文)的价格买入了乳香,大约1000文一斤,最末等的乳香每斤差不多三百文。据史学研究常见的“宋代平均每个人每天吃饭花20文,平均每人每天赚100文钱”的标准,乳香价格确实不算高。

△古人以焚香弹琴为风雅

宋代平民消费力量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乳香贸易的活跃。作为宋代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温州自然少不了乳香的身影。徐松《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永嘉“大商漏船乳香直以万计”。
△《清明上河图》中的香铺

据《明史》卷三二四《外国传·暹罗》记录:明洪武二十年(1387),暹罗一贡船开进温州近海。当地商贩私下买卖沉香等物,违反了明代法律,本应以通番罪处于极刑。明太祖认为,温州是暹罗海外贸易的必经之地,途经“顺道”买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通番”,于是网开一面赦免了该商贩。所以除乳香外,温州港也往来贸易其他进口香料。

△慧光塔出土的北宋香草纹鎏金银盂(图片由温博提供)

瓯海仙岩慧光塔曾出土一件带盖金瓶和鎏金银盂,它们不仅造型和波斯金银器相类似,且表面饰有香草纹的吉祥图案。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香料作为唐宋时期的大宗进口商品,在宗教仪式等重要活动中被广泛使用。

红玛瑙 蓝玻璃
走亲访友的漂亮行头



中国是礼仪之邦,十分注重宗族往来。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中云:“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温州民间有“初一拜殿门、初二拜丈人”的说法。作为“正月头”的头等大事,走亲访友是随意不得的,一身行头更不能寒碜。

△走亲访友是过年的一大乐事

2007年,永嘉瓯北的六朝土坑墓出土了一件十分漂亮的红色宝贝——玛瑙束腰柱形小饰件。其色泽透亮,中有穿孔,曲线流畅,装饰性很强。这块1000多年前的红玛瑙应该是来自中亚或西亚。
△长2.8厘米,长径1.5厘米,短径1.3厘米(图片由温博提供)

无独有偶。2018年,永嘉瓯北丁山汉六朝墓群也考古发现了一枚玛瑙饰品,呈纽扣大小。由于发掘现场被施工破坏,这块玛瑙的年代暂不可考,初步判断为宋代文物,且很可能也是舶来品。

△该玛瑙扣有小孔,色泽透明有沁色,径约2.5厘米(图片由温博提供)

中国人崇玉爱玉举世皆知。玛瑙作为古时四大名玉之一,深受国人喜爱。可以想见,这两块玛瑙的主人很可能会在过年这样重要的节庆时间佩戴。

除了玛瑙,永嘉瓯北丁山汉六朝墓群还出土了一件宋代琉璃簪,通体靛蓝偏翠,如翠鸟之羽。

△簪子长10厘米,顶上雕刻有花朵(图片由温博提供)

宋元之际,民间的玻璃作坊已经兴起,玻璃饰品风行一时。《宋史·五行志二》记载:“绍熙元年,里巷妇女以琉璃为首饰。”

宋元时期的琉璃簪钗以玉质半透居多,需在高温小炉上,以手工拉制及小管吹制的手法完成簪身主体,而后采用压花、捏花、蘸花、印模、搅料等技术作装饰。时至今日,许多收藏者将翠兰色的宋代古簪赋予“宋蓝”美名。

对于温州的这件琉璃簪,有说这是宋代的时髦国货,但也有学家认为是来自西亚的进口蓝玻璃簪(中国古代玻璃和西方玻璃元素成分有所不同)。

且不论最终结果如何,重要的是,“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人们装点自己的不只是美丽的饰品,更是那份向美之心。

德国餐盘
外国瓷器返销中国



民以食为天,过年少不了食文化。西晋《风土志》描述:“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温州人对吃“守岁酒”(也称分岁酒)很是讲究,席上一般要盛十样冷菜,美名其曰“十全”。

那用什么碗呢?通常是大吉大利的朱砂高脚红碗。其他?说不定还有进口的德国餐具。

△清代皇家也有吃团年饭的传统

洞头大小门、元觉、北岙等海上交通比较发达的区域是古代沉船分布较多的海域。2008年,附近村民从北岙大王殿外水域打捞上了一件白釉绳纹口椭圆形盘。

△敞口,绳纹沿,斜直壁,平底,可作装盛食物的餐盘

盘高4.2厘米,长口径31.9厘米,短口径18.8厘米,长底径27.4厘米,短底径15.8厘米;胎质细腻,除底部外通体施白釉,釉面细腻莹润,外底露胎呈米汤色。此外,底部印有黑色商标和地名,该盘为德国巴伐利亚州的Bauscher Weiden公司生产的白瓷盘。此公司为欧洲著名的陶瓷生产商。

△底部商标


唐宋时期,中国瓷器曾作为“硬通货”在欧洲上流社会之间流通,被认定为人类社会的伟大发明。自13世纪开始,欧洲人就一直在摸索仿造瓷器制造,直到18世纪初,第一批欧洲自主生产的瓷器诞生并不断发展,部分外国瓷器开始“返销”中国。德国白瓷盘正是人类技术、文化交融并进的证明。

温州还曾输入过玻璃碗、蓝玻璃瓶、硫磺、犀象白牛角、硝珠、金珠、白布、赤皮甲、大刀、皮袋、箱扇等种类繁复的进口商品。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思想孕纳于器物之中,又通过器物的交流互换完成再一次的“创造”。

所谓踵其事而增华
不过是不囿地域、不限种群
始终保持着向美而生
翘首骛望的谦谦姿态罢了

本文特别感谢温州博物馆、洞头区文保所支持


温盈盈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