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战船、世界上最大的出国使船都与温州有关,从三国开始温州造船已全国闻名

2021-04-01 10:00  阅读数:71590

从独木舟到航空母舰

船,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投射物

古时温州“瓯居海中”
域内水网密布
与现在的满大街车流不同
那时候的日子浪漫而艰辛
人们“以舟为车,以楫为马”


温州为什么在宋元时期
能成为通向世界的贸易大港
因为我们有船
而且特别能制造
全国数一数二
这回我们来说一说温州的“船”奇往事


千年前,温州便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一走进温州博物馆的历史馆展厅,迎来送往的不是别的,而是两只独木舟。


△长约9.6米,1967年发现于温州西山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工地


舟如其名,由一整棵粗壮的大树刳(kū)成。与想象中不同的是,此舟内侧首尾处分布有方形孔洞。据推测,孔洞为卯眼,两舟并列时,用长形横木安装在卯眼上,用绳捆扎舟体,铺上甲板,就完成了两舟合一的变身,又稳又能装货。

△双体结构类似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所绘的双体船


这种独木舟可能来自东晋时期,它将温州人“刳木为舟”的历史上溯到了千年前。

早在吴赤乌二年(239),会稽郡永宁县境南地(即今平阳县万全镇仙口村一带),便设有官营造船工场——横屿船屯,与温麻船屯(福建)、番禺船屯(广州),同为东吴江南的三大造船基地。

到了晋代,温州的造船咖位,从江南地方级别提高到了全国水准,城北郭公山下沿瓯江带和平阳蒲门(今属苍南)聚集了大小造船工场。

△模拟古代造船场景


隋唐时,除了小型民间生产用船,大型军用船只也不在话下。位于永嘉(今温州)瓯江沿岸的造船基地就曾接到唐太宗“造大船数百艘,欲以征高丽”的任务;宋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浙江、福建、江苏、广东等地相继落成大批官办和民间造船工场,温州造船水平发展迅猛。

元祐五年(1090)到政和四年(1114),温州和宁波造船水平跃居全国首列,“岁造船以六百只为额”。北宋《温州通判厅壁记》载,周围诸郡漕船、官舟几乎都为“温州制造”;南宋绍兴元年(1131),温州年造纲船340艘,此外还建造战船、漕船、商船、游船和出国使船……在华夏悠久的造船史上,温州占了不小比重。


孙权的“飞云号”战船乃“温州制造”


三国的赤壁之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的“以少胜多”。其实,此战发生在长江流域,做工精良的东吴战船戏份不少。其中有船名“飞云号”,它作为东吴之主孙权的 “个人座驾”,更是一种神奇存在。


△汉代后期的楼船模型


“飞云号”为五层楼船,可乘3000名士兵,扬起的风帆能伸展开几十米,船上的楼,应该是抵御敌人攻击的矮墙。据说,这在当时如航母般高耸入云的大船正出自温州横屿船屯。

△红色处为古时横屿船屯的大致位置


时代更迭,温州造船的口碑代代相传。

清康熙年间,温州造船厂在“海禁”结束后落成。当时国内的造船环境并不好,因为长期大量造船等原因使得沿江沿海木材被砍伐殆尽,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

温州造船厂为了保证船只质量,专门请人到外地采购当时最好的船料——樟木,以及外国进口的桅木。


△2007年,温州一工地发现千岁奇香木,专家推测可能为古时造船用料


温州船质量好,军用船只纷纷选择 “温州制造”。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戚继光对抗倭舟时,必用温州的苍山船追逐,可谓“取胜擒贼者多其力矣”。清康熙时期,温州造船厂曾每年定额打造战船90艘,满足了当时沿海许多海防重镇的军事需求。


以鱼为灵感,创造盛行两宋的刀鱼船


瓯江有一味鱼鲜叫刀鱼(学名刀鲚),两宋时期也盛行过一种战船,名刀鱼战船。

△图为刀鱼,刀鱼船形状狭长似此鱼


刀鱼船为温州、宁波所创,因形似刀鱼得名,尾阔可分水,面可容货,底尖可破浪,入水后如一条鱼穿梭畅游。这个不错的创意产品被北宋政府改良成水师战船、可容50士兵的“刀鱼战棹”,用来巩固海防。

刀鱼船代表了温州造船业生生不息的创意和创新,是造船工匠智慧和实力的体现。

南宋时,张浚的都督府曾下令:宁波、温州各造平底海船十艘。两地造船匠师提出异议:“平底船不可入海”。

那什么船可以呢?当时温州有一种尖底船,底部呈V型,与鱼脊相似,航行遇风强、潮汐或深水区域,可减少阻力,保证航速和安全,正是适合航海的木帆船。

除了向大自然学习,温州工匠也勇于向自然发起挑战。比如船身铁钉锈蚀。经过多年实践,他们用桐油、蛎灰对铁钉进行覆盖密封,阻止其与海水直接接触,终于有效克服了这一老大难问题,大大提高了船只的抗压力。有资料称,温州造船厂所造船只的船龄为20—30年,超过了同时期其他造船厂所造船只的平均船龄。


早在南宋,温州就用上了图纸造船

△温州工艺美术师王阿龙精心打造了“郑和一号宝舰”


这艘按真船缩小比例制作的“郑和一号宝舰”船模是现代的作品,但并非现代发明,从《金史·张中彦列传》中的“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钩带,谓之鼓子卯,诸匠无不骇服”这一记录来看,至少在宋代,我国已有了按模型造船的工艺。

比船模更进一步的是图纸。早期图纸,是把船模的形象、尺度直接画在纸上。随着人们对造船工艺认识的深化,渐渐地,可以不先制作船模,而由设计者根据行江航海实际需要,直接确定船的长度、宽度等数据,画出“船样”。

△古代船舶的简易图纸


《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嘉定十四年(1221),温州言制置司降下船样两本,仰差官买木,于本州有管官钱内各做海船二十五只。”这说明了南宋年间,温州官营造船场已经能利用“船样”,即图纸建造船舶。

画“船样”无疑是个技术活,是对船舶的结构、性能、特点更为系统的概括。西方直到16世纪才出现简单船图,比我们晚了三四百年。


两次重大航海外交背后都有温州人


在元代温州画家王振鹏绘制的《江山胜览图》中,有这样一种四桅船,它可张十二帆,四大橹,载重约300吨,配备水手200余人,为元代先进远洋海船的代表。


△《江山胜览图》局部


这种远洋大船在元代十分常见,忽必烈派马可·波罗护送心爱的阔阔真公主至波斯成婚的船型也与之一致。至于温州人与远洋大船的故事,最知名的当属北宋的出使高丽(位于朝鲜半岛)和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北宋宣和五年(1123),温州街头巷尾也许出现过这样的感叹:温州人有出息兮啊,出使海外的大轮船都是我们造的。

这一年,时任给事中的路允迪奉朝廷之命,出使高丽。同行的奉议郎徐兢非常兴奋,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描绘了船队中的两艘大船“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的形象。

两艘巨船分别叫 “循流安逸通济神舟”和“鼎新利涉怀远康济神舟”。“神舟”舟长超过百米,分前中后三舱,排水量达1500吨,是近千年前世界上最大的远洋海船之一。据记录,抵达高丽港口时,这两艘名字特别长、样子特别拉风的大船引发了“倾城耸观”的人从众场面。

△按1:1比例仿制的万斛神舟,据学者估计,其载重两万斛(古代容量单位)


北宋版神舟的建造单位是宁波招宝山船场。据宋《宝庆四明志》记载:宋皇祐中“温、明(今宁波)各有造船场。”而温州船场和宁波船场多年来几经分合交融,直到北宋政和七年(1117),温州船场并迁至宁波后,宋徽宗钦命造船技师组成攻坚队伍,共同设计制造两艘万斛神舟。也就是说,神舟诞生的背后也包含了大量温州工匠的心血。

至于郑和七下西洋,这场重大外交事件带动了中国船业的突飞猛进。

△网传郑和宝船比例图

据说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出动百余艘海船。龙江船厂(位于今南京下关)作为建造宝船的主要船厂,任务艰巨,于是自洪武、永乐时“起取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今江苏省)滨江府县居民四百余户,来京(南京)造船”。不仅如此,明政府还动员全国沿海各地区一起造,其中浙江分到任务最多,有14批次。

不管是全国能工巧匠的集中调岗,还是浙江各造船厂及船坞、作坊加班加点地赶工。这场远洋盛事的背后,必定少不了浙江,当然也包括温州工匠忙碌的身影!


 千年独木舟 

勤勉穿行于逼仄的生活窄道

吴主“飞云号”  

搭载了击溃强敌的底气

瓯江刀鱼船 

游弋出智慧的弧光

 南宋船样 

用实力做到“纸上谈兵”

 远洋海船 

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并进

千百年来

温州人迎向江河大海

扬起的不仅仅是船帆

更是奔逸绝尘的精神之帆


温盈盈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