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活地图”24小时待命;半个月工期5天干完……听他们讲“光明背后”的坚守故事

2020-12-24 22:33 温州都市报 阅读数:160223

他们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让城市和乡村的夜晚色彩斑斓,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挺起了温州电力责任央企的脊梁。12月24日下午,以“光明力量 温电脊梁”为主题的2020年国网温州供电公司弘扬劳模精神宣讲报告会在温州文化艺术大楼举办,7位来自电力一线的劳模先进代表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事迹报告。

此次弘扬劳模精神宣讲报告会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七位劳模代表各自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锐意创新中体现了劳动价值。在他们身上,集中展示了温州电力广大干部职工真挚的电力情怀、过硬的能力素质、昂扬的精神面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

全国劳模、浙江电力变压器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曹辉:

干得多且专注,成大家眼中“专家”

曹辉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他的外公也是电力人。“外公在电力线路岗位上干了一辈子,是温州市首批劳动模范,他对工作的热情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曹辉说,在外公的影响下,他在检修一线一干就是21年。因为干得多而且专注,许多疑难问题都能在他手上解决。慢慢地,他成了大家眼中的“专家”,同事们总说:“有你在,我放心。”

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钻研劲头,曹辉在岗位上有过不少创新发明。有一次,他和同事吃力地搬着200公斤重的开关。有人抱怨,难道就没有什么机械可以代替吗?这话给了曹辉灵感,回来后他就画图纸、找材料、手动焊接……经过反复设计和试验,“10千伏手车式开关吊装装置”终于面世。从此,工人们摇动操作杆就能轻松吊起开关推着走,终结了人力装卸10千伏手车开关的时代。这项发明还获评为浙江省职工安全生产“十佳金点子”。

全国劳模、国网平阳县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分中心配网监测班班长杨瑞军:

从“碰钉子”到技能竞赛拿奖

杨瑞军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为减轻家中负担,高中时选择参军入伍。部队的艰苦训练与严明纪律,让他明白只有通过辛勤劳动和脚踏实地做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这一信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以后的职业生涯。

杨瑞军退役后恰逢国家电网招工,成了农电工的一员。“作为一名电网专技人员,文化基础薄弱,让我在工作和业务中常常会碰钉子。” 杨瑞军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参加了成人高考,历经从高升专、专升本,同时跟着老师傅苦学技能,各处借书学习配电知识。

杨瑞军个子小、体能差,为了适应农网大建设的施工需要,他一边提升技能,一边不忘锻炼身体。短短几年的磨砺,各方面条件都不如旁人的杨瑞军硬是把自己练成了“熟手”。历年来,他参加的县、市公司配电线路技能竞赛获得过前三名的好成绩,技术等级、职称评定都是首批顺利通过,成为首批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优秀人才。在随后的农电体制改革中,杨瑞军从一名农电工成为一名真正的电网工作人员。

全国劳模、国网浙江永嘉县供电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兼女职委主任邵若珍:

多奉献一点是很幸福的事

邵若珍最广为人知的身份,除了全国劳模,就是电力“红十三爱心社”的发起人。发源于永嘉电力的“红十三”从最初的1个人发展为13个人,而后更是壮大到现在的1000多人,覆盖了温州电力全系统。志愿服务范围从永嘉、温州,一直辐射到全省乃至全国。

今年疫情期间,红十三爱心社成员一直在抗疫一线逆行,并开展“以爱传爱、共抗疫情”爱心捐款,共筹得30.6万元,用于购置医用口罩和消毒液等抗疫物资,慰问医生、警察和抗疫志愿者等3000多人。他们都觉得,能为他人多奉献一点是很幸福的事。

在邵若珍看来,一次次的结对帮扶,一次次的爱心慈善,一次次的义工活动,除了在帮助他人,也在不断地提升自我。就像一盏明灯,既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做好人,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之中,拥有一颗爱心,便拥有了一切。”邵若珍说,通过奉献我们能够收获更多的幸福,因为“有一种幸福就叫奉献”。

中央企业劳模、国网乐清市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农电工作部)主任阮敏锋:

飞得再高也不忘服务群众的初心

1999年,阮敏锋从学校毕业后成为乐清雁荡供电所一名收费员。21年来,他历经10个工作岗位。阮敏锋说,不管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角色,他都不忘“以客户为中心 、专业专注、持续改善”的服务理念。

过去收电费,都得上门收取。有一位独居的老太太,阮敏锋每月都要去五六趟才能收到电费。“老人没什么收入,靠家里母鸡下了蛋换到钱,才能交费。” 阮敏锋曾提出要帮她垫付,“老太太不同意,说自己用电就该自己交,不能麻烦我。”

为了不延误交费,阮敏锋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我主动买下了所有鸡蛋,这样老人就有钱交费,还不用辛苦售卖。”这个交费方法成了他对老人的专属个性化服务,有时他还帮老人换个灯泡、修下开关。离开这个岗位时,阮敏锋还将这个方法推荐给了继任者。

阮敏锋不仅能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工作上也是“拼命三郎”,曾经连续三个月加班,开展精品台区和精品台区带建设,将雁荡供电所创建成为“中国最美金牌供电所”。每年的台风期间,他以所为家,曾一连坚守半个月,直到所有的故障全部修复。

浙江省劳模、国网温州供电公司鹿城供电分局东屿党支部书记张克:

电力“活地图”,24小时待命

张克进入电力系统已近40年,历任多个岗位,始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对待本职工作。在抢修中心任职期间,他有空就拿着单线图背记线路和设备的走向,并到现场进行实际核对,把全区200多条线路和设备全部牢记在心,被同事们称为电力的活地图。

桑美台风期间,张克带领100多人到满目疮痍的苍南金乡支援电网抢修,起早贪黑整整忙碌了18天,所有人晒得只有牙齿是白的。

高压故障的发生时间存在不确定性,让抢修人员必须随时待命。面对夏季用电高峰时段抢修人员、车辆不足的现实,张克把常用的图纸、工器具、照明灯等放在摩托车的后备厢,24小时随时待命。

“7·23”动车事故前,温州下起暴雨。“凭借多年的经验,这样的天气电网肯定会出现各种故障。”张克当时不在市区,见状驱车赶回。快到市区时就收到了动车脱轨的消息。他当即带领班组在40分钟内到达现场,调配人手、资源,展开应急照明及周边线路抢修工作,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浙江省劳模、国网温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电缆运检中心)副主任蔡起要:

奋战35天完成“桑美”灾后抢修

在输电运检一线,蔡起要已经干了23年,这个很多人觉得枯燥的岗位在他看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2006年,“桑美”台风登陆苍南,主网线路倒塔就达101基。作为抢修工程的管理人员,艰巨的抢修任务如山般向蔡起要压来。“抢修方案怎么排、物资材料如何保证、多方支援庞大的抢修人员在满目疮痍的灾区如何安置等,我忙得分身乏术。”为了抢修,他晚上能睡三四个小时就不错了;为了让施工队伍安顿,多方联系,几乎跑遍了苍南所有的学校才落实了抢修队伍的驻点;为了保证抢修进度,解决物资的有序供应,他每天都要进行无数次的沟通。超长的35天抢修期,成了他毕生难忘的经历。

蔡起要说,生产岗位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字“提心吊胆”。打雷、台风、山火、寒潮……任何的特殊天气都让他们高度戒备。“晚上一听到手机铃响,我就下意识紧张,马上做好出发的准备。”蔡起要说,多年来他累计参与电网建设工程有200余项、电网检修1500余次,几乎涉及全市管辖的所有输电线路。

国家电网公司抗疫功勋个人、浙江图盛输变电城东分公司副总经理兼工程部主任王展:

半个月的工期,5天干完

今年疫情期间,尚未投用的“附二医”瓯江口院区被作为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定点医院,必须在2月4日紧急投入使用。这比原定交付计划,整整提前4个月。温州电力当即成立专项攻坚项目组,为医院改造电源提升供电可靠性。“前期我负责这家医院的供电施工,当时马上申请:‘线路我比较熟悉,让我来!’”王展说,他没想到的是,这是他遇过最棘手的一项工程。

原本半个月的工期缩短到了限时5天,而原来的施工队员基本上在外省不能回温。没有施工人员、没有工程物资、没有设计图纸、没有施工方案……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筹措,原本平常的小事都成了拦路虎。“当时要用到一种特殊规格的电缆配件,原本通过采购几天就能到。结果当时厂家和商店都停业了。”为此,王展打了近200通电话,四处拼凑,终于凑够施工所需。

“工程开工后,大家都铆着一股劲,想要快点,再快点,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小时。”王展带领项目组经过五天五夜奋战后,瓯江口院区新的进线电源顺利通电,保障了医院顺利投运。

温都记者 谢树华

《温州都市报》2020年12月25日第4版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