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家人”的小康故事|我家有首“新畲歌”

2020-12-08 21:56 温州都市报 阅读数:57627

编者按: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才有一个个家庭的小康生活。

温州人的创业史,就是一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史。温州人白手起家、历经坎坷、艰苦奋斗、创新创业,才有了众所周知的“四千”精神,才有了千千万万个“温州一家人”的小康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温州都市报全媒体推出“‘温州一家人’的小康故事”系列报道,关注奔小康道路上的“温州一家人”,记录奋斗的足迹,展现幸福的图景。

本期主人公:蓝永潇、张夏琴夫妇

我们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不仅要有物质的富足,还应该有文化的富足,希望我们的畲歌能够传唱在畲乡的小康路上。

“鸡公上岭尾拖拖,鸭仔下田吃草禾,大人商量无钱使,小孩商量钱儿多……”周末的午后,蓝永潇和妻子张夏琴抱着一岁多的女儿在户外散步,手机里放着的正是他的代表作《凤凰与山客》。

蓝永潇是温州市畲族民歌非遗传承人,泰顺县司前镇凤凰畲歌队总指导老师。10多年前,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一边务工一边坚持创作、演唱畲歌,最终成了畲歌流行唱法第一人,被誉为“畲歌王子”。

“畲歌让我走出了困境,还让我们一家人踏上了幸福小康路。”蓝永潇说,他将用自己的歌喉,让古老的畲歌重焕生机,从大山深处传入千家万户。

《凤凰与山客》音乐短片

一段情缘

自幼跟奶奶学畲歌,长大后创作新畲歌

1982年,蓝永潇出生在平阳顺溪一个畲族山村。“我的奶奶是当地有名的畲歌歌手,我从小和她一起生活,她带着我唱畲歌。”蓝永潇说,100多年前,他的祖辈中有位名叫蓝阿妮的女子,以唱畲族民歌远近闻名,依传承谱系蓝永潇已是她的第5代传承人。同龄的小孩子都喜欢玩耍,蓝永潇却偏偏喜欢唱歌,6岁的时候就能唱不少传统畲歌。

由于家境贫困,蓝永潇很小就外出打工。“学过弹棉花,做过房产中介,也在服装厂打过工。”踏足社会后,蓝永潇做过很多工作,还在市区欧洲城的酒吧里当过服务员。一次偶然的机会,酒吧老板发现他音色不错,唱闽南语、粤语歌尤其传神。在老板的力荐之下,蓝永潇成为一名酒吧驻唱歌手,这也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基础。

离开家乡的日子,蓝永潇很少有机会能够说畲语。“有次,偶遇一位畲族朋友,我很高兴,用畲语同他打起了招呼,但他却一直用普通话和我说话。”面对蓝永潇的不解,对方却建议他在外面不要说畲族话,会被人看不起。

这位朋友的看法并非个例,蓝永潇发现,能够讲畲语、愿意讲畲语的人越来越少,“当时我萌生了一个念头,通过畲歌让更多人关注、了解畲语。”

传统畲歌旋律单调,缺乏伴奏,声调多悲戚,很难被年轻人接受。怎样才能让畲歌更容易被接受?蓝永潇决定用流行音乐的元素,对畲歌加以创新改良。

“闽南语、粤语都有大批广受欢迎的流行歌,就算听不懂也照样可以高歌一曲《世界第一等》或《光辉岁月》。”最初,蓝永潇从借鉴翻唱着手,在《爱拼才会赢》《九月九的酒》等流行金曲的旋律中添上畲语歌词,而后又开始尝试创作全新的畲歌。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蓝永潇总会在手头、枕边放上一本笔记本,随时记录稍纵即逝的灵感,“《凤凰与山客》就是一天深夜在床上突然冒出的灵感,我赶紧起来,把歌词记了下来。”

一路相伴

爱人的一句话,支撑他走过最困难的阶段

在音乐追梦路上,妻子张夏琴给了蓝永潇很大的支持。2004年两人相识时,正是蓝永潇人生中最低谷的时期,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中又遭遇变故。

在那段日子里,畲歌给蓝永潇带去了难得的慰藉。“当时他一下班就在家里写歌、练歌,特别专注。”张夏琴说,在旁人眼中,年轻人不努力工作赚钱,沉迷于少有人听得懂的畲歌,有点不务正业,“我感受得到他对畲歌的热爱,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理解、支持他。”

“我想把畲歌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追求,这是条少有人走的路,也许一辈子都出不了名,也挣不到钱。你能够接受吗?”结婚前,蓝永潇曾郑重问过张夏琴这个问题。

从那以后的10多年,张夏琴用默默地付出来兑现当初的那句“只要你认定了,我都能够接受”。

如今,两人已有一双儿女。大儿子出生于2007年,由于当时在外打工漂泊,孩子被托付给外婆。“孩子从小没能和我一起长大,错过了学习畲语的最佳时机,我一直觉得很遗憾。”蓝永潇说。

去年,女儿出生后,蓝永潇决定弥补上这个遗憾。“孩子还没开始学说话,但我经常会放一些自己唱的畲歌给她听,就像奶奶过去教我那样。”他希望,女儿也能和他一样,爱上畲歌。

一份厚礼

来自福建的快递,为他打开更宽阔的创作之门

自己写的歌,听众会喜欢吗?为了让更多人听到自己的歌,2008年,蓝永潇把自己的歌发布在网络上。“电脑对我来说太奢侈了,我只能偶尔去网吧录歌。”蓝永潇说,网吧里大家都在玩游戏,声音嘈杂,每次他只能等到后半夜,才躲到网吧的角落里去录制。

歌曲发布后,反响非常不错,在畲语网友群中热传。一位福建连江的网友雷女士很喜欢蓝永潇的作品,但她发现这些歌背景音总是很嘈杂,“我只好如实告诉她,自己买不起电脑,是在网吧录的歌。”

雷女士后来要了蓝永潇的住址,几天后蓝永潇突然收到一个来自福建的快递。“很大一个箱子,可我当时根本没条件网购,认为是别人寄错了。”打开快递后,蓝永潇惊讶地发现是一部电脑,“那是雷女士寄给我的,我们素未谋面,她说希望我能用这台电脑,创作更多的畲歌。”

用这部电脑,蓝永潇不久之后录制了第一张畲语歌曲专辑,通过网络发售,销量很快就达到了数千张,他的名气开始越来越响亮。

蓝永潇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那张快递单。他说,雷女士是自己音乐路上的贵人,这份情意他会永远感念在心。蓝永潇曾多次想去福建当面向她致谢,对方都婉拒了,说将来会有机会的,“以后我如果能办一场个人演唱会,我希望能够邀请到她。”

一段转变

传承创新获认可,一家人住上了人才房

知名度提升后,浙江、福建等地畲族活动开始邀请蓝永潇出场演唱,他首创的流行唱法畲歌被越来越多的畲族人所认知。

和名气相伴而来的,还有争议和质疑声。“很多人觉得我唱的根本不算畲歌,背离了传统,他们接受不了。”蓝永潇说,还有人对他的着装、发型都提出了批评。

“我无法说服所有人,我只能坚持做自己,用更好的作品去改变别人的看法。”在蓝永潇看来,传统的畲歌和他改良的流行畲歌是并行不悖的,就像歌手萨顶顶、腾格尔,都是在保留民族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才得以广为流行。

这些年来,泰顺县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大力传承和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连续多年举办畲歌演唱大赛、畲歌词曲征集等活动,鼓励畲歌创新创作。凭借着在畲族文化传承方面的创新成绩,2014年蓝永潇被泰顺县作为人才引进到司前镇,担任凤凰畲歌队的总指导,同时担任当地多所学校畲语、畲歌辅导老师。在蓝永潇的带领之下,泰顺凤凰畲歌队多次受邀到北京、澳门等地和意大利、韩国等国参加文化交流演出,将民族文化带出国门。

如今,在很多畲族节庆活动现场,蓝永潇的歌曲成了必不可少的背景乐。很多当初批评过蓝永潇音乐的畲族人,也逐渐改变了看法。

畲族人自称“山哈”,意思是山里的客人。“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我们的历史和传说都要靠歌曲传唱来口口相传,有首传统畲歌就叫《歌是山哈传家宝》,说明了畲歌的重要性。”蓝永潇说,许多畲歌甚至能唱上几个小时,由于歌词太长,已经渐渐失传,许多会唱的老人也只能记住一部分。这些年,蓝永潇每到一处畲乡,总会去寻访能唱畲歌的老人,记录保存了一批传统畲歌。

为了表彰蓝永潇对畲族文化的贡献,泰顺县专门奖励了他一套人才住房。蓝永潇在凤凰畲歌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加上经常外出演出的收入,一家人生活也有很大改善,生活早已实现了小康。近年来,陆续有不少地方、机构开高薪邀请蓝永潇,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了。“我常常教育小孩做人要饮水思源,我能有今天的成绩,就离不开泰顺县、司前镇为我搭建的平台。”蓝永潇说,“泰顺是我的第二故乡,只要这里还有需要我的地方,我就永远不会离开。”

记者手记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蕴含强大生产力

全面小康,文化不能缺位。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方面日益富足,精神和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升。

我们通过攻坚在实现经济上脱贫的同时,也需要在精神上、文化上的脱贫,并可能需要一代代人更为持久的努力,蓝永潇一家就是这样的“传承人”和“抱薪者”。他们的经历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文化传承不仅能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历史记忆,也能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家庭的小康。

我们期待着有越来越多的蓝永潇涌现在文化领域中,去践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添彩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精神文化生活。 

谢树华

温都记者 谢树华/文 郑鹏/摄

编辑 陈东升

责编 吕进科

监制 施文洪

《温州都市报》2020年12月9日第2版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