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将更美更诗意!“中国山水诗摇篮”这样打造“诗路”……

2020-11-22 18:10 温州都市报 阅读数:25309

“瓯江山水诗路”采风行走进永嘉

品楠溪诗境 寻谢公屐痕

永嘉以“SONG”文化概念赋能诗路建设

专家建议开发谢灵运文创产品,打造浪漫诗意游

温都记者 施文洪 朱斌 周俊朗

编者按

“瓯江山水诗路”是全省“大花园建设”决策部署中重点打造的“四条诗路”之一,也是温州的重要文化品牌。省委书记袁家军就全省诗路文化带建设作出批示:“高水平建设诗路文化带是全面展示浙江诗画山水、推进美丽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举措。”

为了深入挖掘“瓯江山水诗路”的古城、山水、耕读、名人、百工、红色等文化主题,推动诗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诗路文化的活态传承、物化展示和精神升华,充分彰显温州瓯江山水诗路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市决定开展新闻记者“瓯江山水诗路”采风行活动,由温州市首届超构奖获得者带队,深入开展采风调研,推出系列报道,并围绕擦亮诗路“珍珠”,串“珠”成“链”,提出创新性建议。温州都市报全媒体陆续推出采风文章,敬请关注。

《温州都市报》2020年11月23日第8版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任职永嘉太守的这一年,对谢灵运来说极其重要。这一年,他写了20多首山水诗,由此成为中国山水诗鼻祖。

《南史》谢灵运本传记载:“每有一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李白、杜甫、孟浩然等诗界巨匠,也都成为谢灵运的“铁杆粉丝”。

作为历代诗人寻找中国山水诗“诗魂”的溯源之地,他们有的远寄幽思,隔空仰望;有的抱着对谢灵运的尊崇,来到永嘉山水之间寻踪怀古。永嘉“中国山水诗摇篮”的地位由此奠定。

“谢客寻踪”采风调研组和温州国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永嘉地方文化学者谷峰一道,沿着谢灵运在永嘉的足迹诗踪采访调研,品读楠溪山水。

忆谢公

谷峰多年来潜心研究谢灵运,特别是寻访其在永嘉境内的踪迹。据他判断,谢灵运在永嘉郡(现温州)留下的20多首凝结山水精华的诗篇中,至少有5首是写在现今的永嘉县辖区。

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贬任永嘉太守。据史料记载,他经始宁(上虞),转富阳、桐庐的七里濑等地,行舟顺流南下,历经数月才抵达永嘉郡。此时已是初秋时节。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向来恃才傲物的谢灵运,此时定是郁郁不得志。

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

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可惜没有抱负相同的人,同我一起走上隐逸之路。”谷峰认为,眼前的美景让谢灵运不禁联想到道家物我不分、天人合一、无忧无乐的境界,《登石门最高顶》的这两句,在一系列写景铺陈之后蹦出笔尖,足见心境。“石门”,可能在现今永嘉千石一带。而诗中描绘的“三春荑”,意指当时为初春时节,即谢灵运赴任次年开春。

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 

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

“水之广大是因为它经历了千年,山势高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在乡村里是绝对看不到也听不到的,砍柴割草的人阻隔了云霄。”谷峰说,诗中所写的石室山,就是如今的陶公洞,也就是大若岩一带。《石室山》这首诗所作时间与《登石门最高顶》不远,其中的这两句,谢灵运似以石室山的无人赏识隐喻自己仕途的不顺。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然而很快,谢灵运就将官场上的失意抛诸脑后。窥探这首同样写于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春的《登永嘉绿嶂山》,此时的他已经沉浸于永嘉山水之间。

“虽然身在仕途,但却不为所累,在永嘉太守任上游玩其乐无穷,人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我自己经常安然地步行,都难以与绵邈的高尚相匹敌。”

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

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在《过白岸亭》一诗中,谢灵运寄情山水,抱朴归真,有感而发。谷峰表示,白岸亭遗址应位于现今桥头镇林福村一带,以溪岸上的白沙而得名。

肯定他在山水诗上的造诣,但批评其不理政务,天天游山玩水,是不少史料对谢灵运的历史评价。对此,谷峰深感不平。“兴水利、劝农桑,在郡内多地行田。”在他看来,谢灵运绝非吃空饷的庸官。短短一年时间,即便以他当时在文坛的影响力,也足以给偏居一隅的永嘉郡撒下教育的萌种,也对此后楠溪耕读文化的发展颇有贡献。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公元423年初秋离任永嘉郡守之际,谢灵运会一改往日的诗风,动情写下《北亭与吏民别》:

前期眇已往,后会邈未因。

贫者阙所赠,风寒护尔身。

“与各位往事不可思念,后会也无期;分别之际,不免伤怀。身边没有什么可以留赠大家的,只希望各位多多保重,小心风寒。”送别谢灵运时,永嘉吏民聚集的北亭,谷峰认为即现在的清水埠一带,这里的古埠头也就是当年谢公返乡的出发地。

画山水

绿嶂山、石室山、石门、北亭、白岸亭……谢灵运诗中描绘的每一处永嘉山水景胜,都随着他的诗篇名扬四海。是怎样的美景,值得谢灵运极尽渲染之能事,也令后人流连?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谢灵运的诗中,寻一份诗情画意。

《登永嘉绿嶂山》中提及的绿嶂山,最是没有争议的一处。在谷峰的指引下,记者重走位于永嘉县东城街道环城东路与环城北路交叉口的绿嶂山。

山脚下,矗立着一块写有“谢灵运主题公园”字样的石碑,一幅《谢灵运登山诗意图》将谢公与绿嶂山的故事缓缓揭开。拾级而上,只见一座谢公岭牌坊立在古道入口,上书“岭上多白云,三百里溪山宛似桃源仙境;池塘生春草,数千年人物还看谢客风流”等多副对联,让人顿生崇敬。

绿嶂山脚下的谢灵运主题公园石碑.jpg

走过崎岖的古道山路,置身于山涧,清风掠过,溪水潺潺,一路上木屋古亭和古老的石寨门尽收眼底,倒是与谢灵运当年所见“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的景象,有几分相似。而传说中的谢公屐,据称就是谢灵运在登临绿嶂山时自创的。

谢灵运笔下,“石门”出现的频次颇高,如《登石门最高顶》《夜宿石门》《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多年前,谷峰曾作为“谢灵运山水诗之旅”采风团成员之一,根据本土文史界的推断,探访“石门”所在的永嘉县黄田街道东联村。然而“石门”已无处寻迹,略显遗憾。

石室山,因为陶弘景的关系,如今有了更响亮的名字——陶公洞。北亭、白岸亭等,或重修以怀古,或留遗成遐想。在谢灵运的宣介下,永嘉山水从“养在深闺人未识”逐渐成为冠绝浙南的名山秀水。而近年来,我市特别是永嘉充分挖掘和利用谢灵运的名人效应,促进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永嘉成立山水诗研究会,打造山水诗数据库,对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进行整理和出版,共整理出古代和近代诗作1.2万首,出版了《永嘉山水诗一百首》《谢灵运与永嘉山水诗》等文化书籍79本;并对谢灵运《夜宿石门》《登永嘉绿嶂山》等诗作中提到的地点进行考证,后期将进行数字化、融媒体转换,建立研究成果数据库。同时,永嘉还打造山水诗档案库,全面启动山水诗路古艺、古迹、古村普查工作,并打造全省首个数字诗路e站。

↑鹤阳诗村效果图

在旅游资源开发上,永嘉坚持让诗路旺在实景里,重点打造三条诗旅融合专线。围绕“谢灵运”打造山水诗带,以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登石门最高顶》等多首诗中提到的足迹为重点,对谢公田等20多处山水诗资源进行保护提升;投入6000多万元在谢灵运后裔村,建设谢公岭山水诗主题公园和谢灵运纪念馆;打造“跟着谢灵运游楠溪”山水诗体验游线路5条,并结合楠溪江文化旅游节推出“跟着谢灵运游楠溪”优惠活动。

路蓝图

永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叶朝阳

以“SONG”文化概念赋能诗路建设

近年来,永嘉积极对接上级党委政府决策要求,围绕“12310”旅游发展思路和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核心地”部署,做强诗路文章,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实现“文化为魂、产业落地”。

永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朝阳在接受采访时说,永嘉通过创新提炼“SONG”文化概念,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载体,将诗路建设作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路径,把诗路打造成更好的项目发展平台、产业联动纽带、经济转型动力。

一是做足做深楠溪江“宋文化”,围绕打造以岩头镇、枫林镇为核心板块的“江南宋村”,重点布局丽水古街项目,举办楠溪江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开展“楠”宋造梦师活动,引进和建设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常态化在楠溪江举办文化艺术活动。

二是打造永不落幕的音乐季,以中国山水诗摇篮品牌为核心,进一步强化诗歌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以“楠溪江音乐小镇”为重点,探索文旅消费新途径,实现音乐元素的实景建设。举办楠溪江东海音乐节,与四川红原联动开展“草原牧歌”雅克音乐季活动,启动“星巢音乐营”项目,原创音乐作品《楠溪烟火》《楠溪姑娘》等。

三是建设楠溪诗意栖居空间,通过打造特色文化馆舍、建设诗意街区、设置诗意节点、开办主题民宿、挖掘美食文化、推出文创产品、开发精品旅游项目等举措,落实“让诗路旺在实景里”,打造三条重点诗旅融合专线。

四是数字诗路赋能文旅融合,启动建设全省首个数字诗路e站体验中心。

此外,今年永嘉启动“夜游楠溪”项目,通过COART艺术营,串联美食、创意集市、爵士乐;依托“两岛两村”创建,以杂耍、火舞秀、沙滩烟火等精彩夜间活动,推动山水与文化相依,日游与夜赏相连,打造独具特色的楠溪小夜曲。

叶朝阳表示,下一步,永嘉将紧紧锁定“长三角一流的山水田园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诗路文化新高地、文旅融合样板地、大花园建设示范地,提升永嘉在全省“四大诗路”的影响力、贡献度,以SONG文化赋能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

家论道

温州国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永嘉地方文化学者 谷峰

开发谢灵运文创产品

推进谢灵运诗歌进课堂

永嘉山水因谢灵运的发现而闻名,谢灵运也因永嘉山水孕育的诗情,开创了山水诗派。1600年过去,正在努力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的永嘉,需要“谢灵运”的加持。

温州国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永嘉地方文化学者谷峰说,对谢灵运资源的开发,最直接的就是相关旅游线路的塑造和文创产品研发。比如谢公屐、曲柄伞,都是名声在外,但由于缺乏史料考证,至今没有人能够完整复制出来。陈列于永嘉瓯北红蜻蜓鞋文化博物馆中的谢公屐仿制品,也只是后人对其的想象、揣摩。另外,谢灵运还发明过曲柄雨伞,可以固定在身上,是他雨天登山或游玩时的标配。

谷峰建议,当前我市文创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可以针对谢公屐等文化产品,结合文旅发展需要,加以生产、推广;以谢灵运踪迹为核心,融合楠溪江各大景区,通过精准开发,串“珠”成“链”,开辟“谢公路线”,打造浪漫诗意游。

听闻数字诗路e站永嘉体验中心即将启用的消息,谷峰认为,可以此为开端,进一步发扬谢灵运诗歌文化。目前,碧莲镇推出一村一诗景观打造,以符合当地气质的独特诗句展开故事,形成一个个打卡点。

在诗歌教育和传承上,谷峰建议通过校本课程,促成谢灵运诗歌进入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读山水诗,扩大永嘉山水诗的影响力。

永嘉县委宣传部供图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