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洋相融”的温州武术大师袁镇澜:6年冲刺,“小学生”直取浙江首位武术硕士

2019-09-19 23:40 掌上温州客户端 阅读数:29249

编者按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辉煌的缔造者。70年筚路蓝缕,70年砥砺奋进,披荆斩棘的路上,一批又一批的奋斗者,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温州都市报《总编访谈》栏目,聚焦那些坚守在各自岗位、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初心不改的追梦人。今天推出第二期人物——袁镇澜。

▲作者 金可生





人物名片

QQ截图20190919234346.jpg


袁镇澜

温州市区人,1949年6月出生。温州大学教授、督导,担任过三届温州市武协主席。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多次担任全国散打比赛裁判长,多次到国外传授武术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在他手里,曾经培养出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全运会冠军18人次。他带出来的著名弟子现在活跃在世界各地,有黄凌海、陈立人、卢秀栋、尹进飞、陈养胜、林小美、邓晓峰、尤邦孟、黄志度等等。

微信图片_20190919234241.jpg

金可生采访袁镇澜


土生土长,14岁获省运会刀术比赛亚军


金:小时候你的家庭情况如何?是怎么走上武术之路的?

袁:我1949年出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小时候住在市区五马街口,就是现在温州新华书店后面的巷子里。我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抚养8个子女,当时家庭极度贫困, 12岁就辍学去了温州车辆厂当学徒,修理自行车。

我七八岁时,通过哥哥介绍,开始追随钱建军老师在华盖山上习武。因为痴迷武术,每天天还没亮,就在山上苦练。不管寒冬酷暑,几乎每个早晨都能在华盖山上看到我的身影。

虽然不能继续读书,但还好有武术支撑着我,早晨上山练拳,白天做工。与那时大部分人学南拳不同,我主要练习少林拳,时间一长渐渐有了些名气。从13岁起,我经常在人民广场、中山公园、工人文化宫等地参加武术表演。

1963年我14岁,代表温州参加第四届浙江省运动会,获得刀术比赛亚军,第二年进入省武术专业队,备战第二届全国运动会。

少年袁镇澜(前排右一与他的教练和师兄弟

少年袁镇澜


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武术与百姓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

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温州的民风比较“硬朗”,家家户户都有人练习武术。温州老城区里有名气的武术老师就有100多位,许多人都会一些拳脚,主要以温州南拳为主。

在民间,人们更倾向于用“拳头”解决问题,遇到什么矛盾,约上一帮人,看谁“拳头”更硬。谁要是被人打了去告状、索赔,就会被人看不起。被打了怎么办?硬气的做法是再打一次,不过当时“打架”用拳头、木棍,不会用刀。如果打架用刀,就是破坏了规矩,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少年袁镇澜(前排中间与他的老师和同学


金:历史上,温州重视武术吗?

袁:温州有自己鲜明的武术土壤特色,温州武术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之际,温州的人文始祖驺摇,被认为是瓯越武坛上最早的优秀代表人物。

从现存历史资料看,温州武术的全面兴盛,从南宋开始。据史料统计,温州地区历代共出了439名武进士、武科鼎甲29名,仅南宋一代,武进士就有305人,武状元14位,占全国三分之一。

经历代传承,民国时期,温州再次集中出现了众多的武术名家,这些武林传奇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青年袁镇澜

六年冲刺,“小学生”直取浙江首位武术硕士


金:听说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只有小学文化,在35岁时考上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成为浙江省武术界首位硕士研究生。的动力来自哪里?

袁:我在省武术队期间,得了肝炎,回家休养。病愈后,仍然坚持习武。1970年应征入伍,1973年复员后分配到温州少体校工作,正式开始自己的教练生涯。

1973年到1979年,从我手里送出去的黄凌海、张炳林、李晓秋、陈万杰、林小美等人,先后考入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而我还只是小学文化,因为我只读了五年书,没有学历证书。我心里想应该学点什么,不能老师不如学生吧。

1979年,那时国家已经恢复高考,当30岁的我去招生办咨询如何考大学,却发现大学的门已经对我关闭了:当时报考大学的最大年限是28岁。我问招办的工作人员想读大学怎么办?他指点另外一条路——考研究生。这似乎是一个天方夜谭:只有小学文化的我怎么可能考上研究生呢?

但我有一点不服输的性格,从上海体院老师那里借来体育大学本科的教科书,每天学习。外语是全国统考的,怎么办?英语我肯定不行,日语与中文接近,相对好学点,就去新华书店买来了日语教材与字典。

在平时训练之余,我的手里总有一张长长的纸,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从书上摘抄下来的知识点。我借来一台十多公斤重的录音机,是用来学日语的。1980年我第一次参加研究生考试,录取分数线300分,我居然考了278分,这让我振奋不已,信心也更足了。但之后几年,总是差一点,考不上。直到1985年我才考入武汉体育学院,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我差点流下眼泪,因为再过一年,我将超过36岁,就没资格报考研究生了。


1985年研究生准考证


留学日本,博采中外武术实战之道


金:后来曾去日本留学一年,在武术方面学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袁: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继续回到温州工作。不过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开阔了很多,国内的武术研究已经无法满足我的需求,而当时的日本,武学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让我非常感兴趣。在一次全国武术大赛中,我遇到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中川敬教授,我们一见如故。经过中川敬教授推荐,1992年,我去日本留学,师从柔道界名宿、天理大学的山本义泰教授,跟随他学习柔道的实战技艺,以及柔道文化、理论、赛制等,同时研究日本武学各门派精髓。

在日学习期间,我发现日本武学始终抓住“实战格斗”这一特点,不管哪个门派的武术,都是在实战中谋发展。其次特别注重礼节,无论是空手道、剑道、柔道,都把礼仪贯穿整个训练中。他们把传统武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技法严谨规范,动作分类清楚,利于普及和推广。


金:从日本学成回温后,做了些什么事情?带出了哪些学生?

袁:1993年从日本回来后,我更加忙碌了。全国许多武术比赛都邀请我当裁判,我也到各地了解当地的武术发展状况。同时,省武术散打队在温州实行“省队市办”,我担任主教练。当时邓晓峰接替我担任市武术套路队总教练一职。

从1993年到1997年两届全运会周期,我带出了陈养胜、尤邦孟、黄志度、卢秀栋等多名优秀散打选手,温州散打也在全国有了名气。如今,陈养胜担任国家散打队教练,尤邦孟担任省散打队总教练,黄志度担任中国公安大学散打教官,卢秀栋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1997年全运会结束后,省武术散打队迁到杭州,我也结束了这项工作。第二年,我离开了温州体校,到当时的温州师范学院任教。


▲1980年袁镇澜前排左三带队参赛


互鉴创新,温州摔跤散打柔道全国闻名


金:如何看待师徒之间的传承?又是如何做到教学创新的?

袁:教学中我爱才、惜才,会给个别好苗子开小灶。我认为,对运动员不能单根筋培养,要因材施教。

我最初是教武术套路,后来感觉到如果只是练套路,而没有技击对抗,路会越走越窄。1978年我开始组建中国式摔跤队,温州体校最早的一批摔跤选手从这里起步,后来走到世界各地。

1981年我又开始研究散打,1982年招收第一批学生。其中,尹进飞练了不到一年,参加全国散打比赛就获得冠军,温州散打也由此在全国打出名气。

1983年柔道运动进入中国,第二年我去河北石家庄参加培训,回来之后,在温州报纸上公开招收女学生,李爱月、倪卫红都是第一批学生。

在柔道训练中,还有一个印象很深的事情,当时因为场地是在二少体食堂的水泥地上,我担心学生受伤,又没钱,就去买了上千斤的稻草铺在地上,花了差不多当时一个月工资。由于温州柔道起步早,拥有先发优势,1985年全国柔道锦标赛在温州举行,温州诞生了李爱月等一批优秀运动员。


▲袁镇澜与他的学生在金水门武道馆


金:教了成千上万的学生,现在还在从事武术教学吗?除了武术技巧,还会教学生其他东西吗?

袁:我现在还在教拳,每周三晚上雷打不动去“金水门武道馆”教弟子练习拳法。这里有二十几个徒弟常年跟着我练武,年纪最大的已经60多岁,跟我练了近四十年;每周六晚上到瓯海娄桥外国语学校,教少年学习武术套路和散打技术,传授武术知识。我奉行的武术宗旨,除了提高武术格斗技术外,更注重培养徒弟们“自强不息”的精神。

2013年7月,温州金水门拳法研究会成立。6年来,我牵头组织70余次活动,包含教学、讲座、交流、比赛等。金水门拳法,渐渐遍布温州城区、瓯海娄桥、永嘉瓯北、乐清翁垟、瑞安塘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我认为,普及武术不能割断传统文化,否则就变成单一的体育竞技运动。教学的最终原则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融入“刚健有为,自强自立”的中华武道精神。


在金水门武道馆指导学生


不搞花架,善战能赢是硬道理


金: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武术是花架子,不经打。认为中国武术的真谛是什么?怎么看徐晓东以综合格斗挑战太极拳名人“雷雷”这件事情?

袁:武术的真谛就是打得赢,这好比军队一样,打胜仗才是硬道理。但“打得赢”必须具备技术与体能两个基本条件。“雷雷”一直在练太极拳,没有什么格斗实战的经验,所以几秒时间就一败涂地。

武术核心是技击,但形式上有散打、套路、养生三种。武术的背后是儒家文化,侧重“勇”的教育。通过武术技击教学,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也注重传授道德,使他们勇敢而不野蛮,具备无畏的意志又不失仁慈的心。


金:可能有很多人对金水门拳法还不太熟悉,请介绍一下它的渊源和特点?

袁:1966年,认识了一位年长我20多岁的朋友。这位朋友告诉我,他年少时跟乐清的一位王老先生学习一种名为“金水门”拳法。这套拳法创立于明代嘉靖年间,创拳者是台州人,姓李名金水。

李金水早年苦练拳术,后投奔戚继光的部队。在1561年临海花街战役中,李金水一人杀死七个倭寇,自己也受了重伤。后来戚家军奉命去福建追剿倭寇,李金水留在老家养伤。伤势痊愈后未再返军中,他一边在家务农,一边整理拳术,形成一套自己的拳法,取名为“金水门拳法”。

“金水门拳法”拥有军旅实践经验,较其他民间流传的拳法实用性要强,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不久流传到温州乐清一带。至今已有400多年了。

金为刚、水为柔,“金水门”有刚柔并济之意。金水门拳法的训练目标是通过格斗培养少年的意志力,孩子的教育固然是文化第一,但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精神,才是将来做大事的根本,同时不能忘记谦虚谨慎、宽容待人。


▲袁镇澜与甄子丹担任2007《功夫之星》全球晋级赛评委


金:如何理解中外武术的区别,对武侠文化怎么看?

袁:我研究武术几十年,对各国武术的发展状况比较感兴趣,尤其是泰拳、空手道、跆拳道等,这也使我深入地思考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中外武术特别是中日武术的区别,我前面已经讲了一些。我想除了大力推广竞技武术外,如何更好地发扬中国传统武术及其文化内涵,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

武侠文化是一个流行了很久的词语,当代主要从影视剧中反映出来。这些武侠影视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那些夸张的动作和离奇的故事也让很多人误会了中国武术。影视作品的武打镜头,飞来飞去的功夫,都只为好看,一点也不实际。武术的精髓在于内外兼修,在于自律,控制暴力而不是使用暴力。


扎根温州,弘扬武道授徒3万


金:我们知道研究生毕业后,包括从日本留学回来,有很多外地单位邀请前去高就,但你始终没有离开温州,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到大城市去发展不是更有利吗?

袁:我在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毕业时,母校就想留我任教,当时的条件也比较优越,甚至我的档案也已经调到武汉体院,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行。另外,成都体院、西安体院也邀请过我,派人到温州做我的工作。应该说,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温州去外地发展。

但我是温州土生土长的武术人,我的事业应该立足于温州,而且我这个人性格比较耿直,外地的文化、人情世故可能也不适合我。另外,我心中也有一点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不愿意到外地闯荡,也许这样更能把握好自己,发挥更大作用。

1998年我调到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工作,后来评上正教授,既从事武术教学,也从事武学研究。我从事武术教学将近50年,直接或间接传授弟子学生3万余人。我的学生也开了几十家武术道馆。

我家里有几面书墙,书墙上陈列着我五十多年来收集的2000多册书。我还出版了十四册武术方面的著作,如《古越武术》《中日武术大观》《太极拳技击与哲理》等。读书、著书、教学,伴随了我的一生。



▲袁镇澜的著作



文化名家评价

 戈悟觉 

国家一级作家:

袁镇澜是一位“清醒的武术人”


我与袁镇澜先生相识十余年,交往并不是很多,但我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他是武术界“最清醒的人”。

因为我自身喜爱武术,偶尔也会习练一下。在一次会议中,我认识了曾担任温州市武术协会主席的袁先生。袁先生来我家做过客,还送了我一本武学方面的书,是他自己在日本教学的著作。在家里,袁先生与我交流武术招式,他朴实无华的大家风范让人心生敬佩。

那次交流之后,我发现袁先生对文化与武术的关系有很深的研究,于是邀请他为温州东方道德文化学会举办了一次讲座,题目为《传统文化与武术》。他不吹嘘武术,也不拔高自己,处处表现出一种“求真”的态度,也展现他在武术文化方面的高度。我访问过全国各地不少武术名家,袁镇澜先生是“非常特别的一位”。

袁先生认为,武术不应该被“神化”,它就是一个用于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现在很多门派将武术“宗教化”,搞一些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非常不可取。他说自己从不看武侠小说,也不看武侠影视剧,甚至非常反感,觉得可笑。他认为那些描述武术“强大内功”的内容误导了大众,所谓“内功”,其实并不存在。



弟子学生心声

 陈立人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

我现在还经常请教老师


我从小就跟师父学武术了,小时候老师对我们特别严格,不仅要求我们功夫好,练功夫的时候不能开半点玩笑的。下课后,他就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要我们做正直的人。他说,学武功不是为了去打架。这些道理,我一辈子都记得,也这样教我的学生。

袁老师对我的事业以及人生的影响非常之大,虽然跟他练武已经过了40多年,但是我现在如有什么想法,还是会去找老师交流,听听他的意见。在我的印象中,师父很严厉,对我们专业技能要求极高。但是与专业技能相比,师父更注重徒弟们的品质培养。他总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传递正确的是非观,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

 谢益中 

温州体校党委书记:

师父教我们要“自强不息”


师父给我们这帮徒弟的印象是人很正直。他生活简朴,但对精神方面追求良多,总说物质追求没完没了,最终都是虚的。我现在50多岁了,更加能体会到老师说的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关系,懂得如何取舍。

师父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总是灌输“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劝诫我们多读书,但武侠小说之类的要少看,他说那不是真实的武术世界。在师父的影响下,如今,读书也成了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我成了教练,带了很多徒弟。在教育徒弟的大方向上,也是秉承老师“自强不息”的武道精神,希望他们能将师父的中华武道精神发扬光大。

 邓晓峰 

温州市武术队总教练:

恩师言传身教影响终身


1984年,我从当时的二体校高中毕业,留校任助教,成为袁老师的助手。袁老师告诉我,你没有拿过全国冠军,你能把学生培养成全国冠军,同样是成功的。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吃住在学校,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其他业余爱好,更别说有时间去谈恋爱了。1993年,我接替袁老师就任市武术队总教练一职,开始了温州青少年武术的带训工作。袁老师对我的影响是终身的,我有今天离不开他的培养,是他把我从一名学生培养成有担当的教练。

恩师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都为我树立了标杆,袁老师对待学生和生活的态度,带训孩子们认真负责、全身心投入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武术达人评说

 杨人介 

温州资深武术爱好者:

让温州武术走向世界的实践人


1980年间,袁镇澜老师来龙湾天河教拳。我认识了袁老师,他没有把武术“神化”,只是用简单的距离与力量、形态和方向,再加上神态予以讲解。

2018年7月的一天,温州金水门拳法研究会经开区武道馆,在天河举行成立大会,袁老师介绍了古越武术文化由来。袁老师研究本土武术,更研究对手的武术,他赴日本了解该国的武道拳法与刀法。他提炼出武术拼杀精髓,融入温州本土武术中。

袁老师培养出众多世锦赛、亚运会、全运会武术项目冠军,为国家和温州培养出诸多优秀的中国武术教育人才,在全国率先开拓武术段位制。温州武术走向全国与世界,袁老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既是倡导者,又是实践人。


新闻

+


温州民间武术高手展示绝技


温州自古以来拳派林立,流传下来的门派达上百个,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江湖”。目前,在我市民间仍活跃着一批“武林高手”,他们或开馆授课,或进公园免费教学,使得传统武术文化在温州迸发出新的生机。

近日,温州武术达人交流活动在市武术博物馆举行。我市各大门派武术高手齐聚一堂,展示各自的武学技艺。未能到场的武术达人也纷纷发来视频。


▲武术世界冠军、马来西亚国家武术队教练毛娅绮表演飞腿旋瓶盖


▲武术世界冠军张耀文拍摄宣传片表演枪术


▲永嘉小伙儿胡杰徒手连续捏爆苹果


▲永嘉桥下的季云飞徒手劈“硬砖”


▲市区68岁的陈锡丰直角上下支撑


▲文成的林一徒手连劈椰子


▲非遗传人、平阳的郭和任在以前农村常用的篾箩上表演轻功


▲市区60岁的黄道亮表演高难度斜体支撑


▲70岁的平阳非遗传人陈焕侠表演猴棍


来源:温州都市报

作者:金可生  温振赛 叶海鹏/文 林舒菡 姜瑾瑾 王诚 夏子昂/图 视频

编辑:叶海鹏 刘曦

打开掌上温州APP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